湖北,石首--4月23日,兩只人工飼養的江豚首次被“軟釋放”到湖北石首的豚類保護區,為最終在野生環境里生活提供過渡。
上午,來自WWF全球淡水項目主任李利鋒、WWF(英國)淡水項目主任 David Tickner,WWF中國項目實施副總監王利民博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類學科組組長、中國首席淡水豚保護專家王丁等人親手將兩頭人工飼養的江豚放回到保護區臨時設置的萬余平方米圍欄的水域中。這兩只江豚承載著大家回歸自然的美好希望,以自由搖曳的身姿再次游弋在長江故道中。
據悉,兩頭江豚來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飼養池和天鵝洲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均為雄性,在網箱中人工飼養時間分別長達6年和3年。
為了讓人工繁殖和救護的江豚種群能夠適應野外生存環境,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部門推動下,先對其進行 “軟釋放”。所謂軟釋放(soft release),是指將人工繁殖的瀕危物種個體釋放到大自然之前,仍繼續在一段時間內,為釋放的動物提供必需的餌料、飲水和躲避捕食者的場所,使其逐步適應野生環境的過程。
WWF英國分會淡水項目主任David Tickner表示:“軟釋放是人工飼養江豚獲得自然生境中生存能力的重要的一環,在未來江豚保護行動計劃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遷地保護只是權宜之計,江豚最終必須實現自然野放,回歸長江。”
從1992年開始,WWF攜手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機構,開展了一系列救護活動,并利用長江故道中的一切有利生境保護江豚。至2010年,保護區江豚種群上升到30余頭,且每年有2到5頭幼豚出生。另外,早在198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了豚館,從事長江江豚的繁育研究工作。2005年,豚館中誕生了第一頭人工飼養的江豚,現已成年。
WWF中國項目實施副總監王利民博士表示:“WWF、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將對這兩頭江豚的行為、聲學及健康狀況繼續進行細致監測,以獲得生長的數據和信息,幫助長江江豚種群逐漸適應野外生存環境。我們期望將來在長江流域自然生態環境有所改善的情況下,江豚最終從保護區重返長江!”
背景資料:
長江江豚
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僅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及其連通的湖泊中。2006年,來自7國的中外專家在長江中下游全江段所做的調查顯示,僅有1800只江豚存活于世。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江豚種群下降速率超過5%。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考慮將其受威脅等級從“瀕危”調整到“極危”。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