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多湖泊國家,1km2面積以上的湖泊2939個,總面積8.4萬km2,占淡水資源的1/3,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及長江中下游。由于超強開發、防洪、養殖、航運、富營養化、圍湖造田造成湖泊萎縮、退化,制約了經濟發展。
一、水環境現狀
對48個湖泊的調查表明,目前,湖泊水質Ⅰ占3.6%,Ⅱ占36%,Ⅲ占18%,Ⅳ占12%,Ⅴ占16%,Ⅵ占17.9%。44個湖泊已經成富營養化,40個湖泊中度富營養化。2006年資料,富營養化占52.6%,中度富營養化占47.6%。太湖、滇池尤為突出。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湖泊減少了1.4萬km2面積,干枯面積下降了36%。原因主要是氣候、泥沙與圍墾。
二、問題及原因分析
主要問題:富營養化、有機物污染、生態惡化、萎縮、退化。
原因分析:五大湖泊具備了富營養化條件,總P超標;城市湖泊富營養化,P、N異常超標;中型湖泊正處于富營養化之中。
就管理而言,工程措施降低,法律法規滯后。
目前,有5部與水污染、水處理法規。即《環境保護法》、《環境水處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無流域管理的法律法規。
定位不清。水利部、環保部、農業部交叉重疊,職能不清,缺少合作,銜接。
對污染監管不到位,地方政府監管執行不到位。
環保目標問責制不到位,監管成問題。
地方政府之間無跨流域的合作。目前的關系松散,卻合作、無共享、共建平臺,水質、水量的信息缺乏或不能共享。
三、國內外經驗
日本某湖泊用180億美元治理水污染,用時3-4年。我國用50億人民幣治理滇池無效果,太湖藍藻事件震驚國內外。人口密集,三湖、三湖局部或大面積富營養化。專家分析,有營養化正處在一個拐點,有可能加速,太湖為例,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不合理,影響了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范圍很大。為此。我們要堅持近期和遠期利益,堅持可持續發展觀點,宏觀上可調節,節水節能,加大污水廠建設,加強水功能區劃建設。
四、應對措施
1.控源截污;
2.調節引流,加快水體置換;
3.生態修復與保護;
4.加強流域管理。
從源頭抓起,點、面源污染同治,加強水土保持。嚴格總量控制,尊重自然規律,手段措施就是綜合治理。嚴格總量控制;淘汰一批企業;全面防治,加強考核體系;綜合治理,用經濟手段;公眾參與。
五、思考
1.關于總量控制問題;
2.關于流域綜合治理問題;
3.關于節水減排問題;
4.關于加強監測問題;
5.關于水土流失問題;
6.關于水源地保護問題;
7.關于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問題。
六、三點建議
1.水污染防治與水法的銜接問題;
2.進一步明確湖泊的職責和江河行政區劃;
3.實施跨行政區的生態補償,雙方補償機制,加強涉水執法制度建設。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