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本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如何構造一個可持續的、宜居的世界。如今,海平面上漲威脅海岸線,日益頻繁的旱災不斷改變生態系統,全球碳排放仍在持續增加。”3月17日,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訪問清華大學時說。當日,她發表了題為“大學與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的演講。
福斯特贊賞中國一直以來為解決復雜經濟與環境問題所做的巨大努力,“中國不僅幫助6億人擺脫了貧困,而且實現了風能裝機容量世界第一、太陽能裝機容量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正如一位哈佛氣候專家所言,中國在能源系統低碳化方面的投入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
她指出,雖然我們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但是氣候變化的規模和復雜性仍要求我們保持謙遜。我們已經有一個好的開端,但這仍只是開端。要實現《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的承諾,需要社會每個領域都做出貢獻。工業界、教育界、農業界、商界、金融界乃至每個公民,所有主體的參與都至關重要。這將是一次能源和環境的革命,將引領兩國共同走上繁榮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
福斯特說,要有效應對我們所面臨的挑戰,首要條件是合作。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球性的伙伴來共同解決。氣候變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喝著同樣的水,共享同一個地球。我們不能再各自為政,因為代價實在太大。她講述了自然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所寫《大雁歸來》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位婦女受過良好教育,在大學時表現優異,卻“從沒見識過大雁每年兩次飛越她遮風擋雨的屋頂”。這位婦女常吹噓自己受過良好“教育”,但奧爾多·利奧波德問,“教育”是不是僅在讓她“犧牲認知力來換取價值小得多的東西”?他補充說,如果犧牲了對大雁的“認知力”,那么大雁很快就會變成一堆羽毛。
福斯特說:“如果我們不能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對共同環境危機的認識,不能在解決問題時團結一致,恐怕一切都會變成‘一堆羽毛’。”
在她看來,應對挑戰的第二個條件是研究。“中國人常說‘學無止境’。無止境的研究包含著跨學科探索。建造可持續生態城市,不僅是一個工程學難題,還牽涉到倫理和設計、法律和政策、商業和經濟、醫學和公共衛生、宗教和人類學,甚至歷史學領域。歷史學可以告訴我們,人類和自然是如何長期互動的。”
此外,福斯特認為,保持開放狀態和具備長遠眼光非常重要。新知識來自無盡的探討、辯論、思考以及懷疑精神。必須清楚認識到,做學問,每條道路都可能通向新的答案,所以每條道路都應該開通。
福斯特同時表示,年輕人將會在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領導世界,如何使他們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好準備,關鍵在于吸引最優秀的學生,讓他們接觸多元的觀點,努力成為跨越學科人才。
“我們面臨諸多挑戰,但并非來自自然,而是來自我們自己。只有團結在一起,我們才能贏得這場偉大的戰斗。有人曾說,我們今天所做的事將影響未來二十年,而未來二十年將影響整個世紀。”福斯特說。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