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大港濕地,風大、微寒,但卻格外熱鬧。因為這里正徐徐拉開南飛候鳥遷徙的大幕。眼下,包括白鷺、紅嘴鷗、疣鼻天鵝等在內的50多種、近6萬只候鳥已經抵達。此刻,鳥兒的陣陣鳴叫聲、振翅飛翔聲、追逐嬉戲聲,便是北大港濕地的主旋律。對于此番景象,護鳥人這樣描述:“候鳥遷徙的篇章遠比宏大的史詩更加壯麗。”
作為東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到春、秋時節的候鳥遷徙季,北大港濕地都會迎來數十萬只過路候鳥,像大小天鵝、東方白鸛、豆雁、灰鶴等都是常客,它們在此停歇、覓食、補充遷飛能量。近年來,黑天鵝、丹頂鶴、斑臉海番鴨、火烈鳥等“稀客”也相繼到訪,頻頻刷新北大港濕地遷徙候鳥種群的紀錄。
有數字統計,截至目前,共在北大港濕地記錄到241種鳥類,其中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7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31種。這些遷飛的精靈為何專一鐘情北大港?被譽為“鳥天堂”的濕地,修繕與保護工作又將如何跟進?
認識北大港濕地
早在2000年出版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中,北大港濕地就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濕地名錄。2001年12月,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這片濕地位于濱海新區東南部,總面積達442.4平方公里,由北大港水庫、錢圈水庫、沙井子水庫、獨流減河、李二灣、沿海灘涂和官港湖6個區域組成,是本市面積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占濱海新區面積的七分之一。
2008年,隨著《天津市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調整方案》的發布,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為北大港水庫、錢圈水庫、沙井子水庫、獨流減河下游、李二灣及南側用地、李二灣河口沿海灘涂。
從事生態環境研究工作的南開大學生態學莫訓強博士,多年來始終關注著北大港濕地的生態環境,并數次實地調查,親歷北大港生態環境和鳥類種群的變化。他告訴記者,北大港濕地是海陸變遷的產物,這塊原生態區域面積大、自然環境好、生態系統完整、物種豐富,這在中國東部沿海及太平洋西岸非常罕見;加之,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又是亞洲東部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因此,這里一直都是鳥類棲息、繁育的地方。
全民參與保護濕地、候鳥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從19世紀末開始,英國、法國、德國等專家學者就來北大港采集鳥類標本。20世紀30年代后,中科院、北京師范大學、天津環科院等10多家單位也相繼多次來濕地從事科研。近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等單位,更是在北大港完成了本市重點地區遷徙鶴類與其他鳥類等3個科研項目。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北大港以及年年遷徙的候鳥大軍。“濕地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區域”“鳥類數量多少能反映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質量”等觀點也得到更多人認可。由此,保護濕地、保護候鳥成為全民熱衷參與的行動。漸漸地,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愛鳥人士、環保義工、熱心群眾等萬余人陸續加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這個大家庭,成為保護濕地的志愿者。
系列保護政策:濕地“護身符”
就在志愿者行動風生水起的同時,好政策也接踵而至。2013年,《美麗天津建設綱要》發布,其中提出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劃定生態紅線,嚴格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而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就在其中。2014年,本市相繼出臺《天津市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關于批準劃定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的決定》《天津市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管理規定》,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被劃入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劃定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區面積約208平方公里,包含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緩沖區范圍。
此外,濱海新區還整合多部門資源,成立了“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一系列保護措施,讓北大港濕地有了“護身符”。目前,新區還把北大港濕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啟動生態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并對北大港進行總體規劃,力爭將其建設成為國內首個國家級生態公園。未來,新區還將通過編制生態補償方案、建立數字化監測體系、開展濕地資源調查等舉措,對北大港建立科學、長效的規范化管理。
萬畝魚塘得名“天鵝湖”
記者在北大港濕地看到,隨著一系列保護措施實施,這里不再有原農村居民點,也無違規開發建設現象,取而代之的是寫著“鳥類保護區”“您已進入鳥類重要棲息地”“嚴禁煙火”等字樣的警示牌,以及普及“全球候鳥遷徙路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候鳥知識的宣傳板。
濕地環境屢上臺階,候鳥種類和數量也逐年增加。“這幾年,基本上每個遷徙季,候鳥總數都能達到30萬只左右。”護鳥志愿者王玉良介紹,像是天鵝,每到遷徙季都能有上千只,它們聚集在萬畝魚塘,嬉戲、覓食,景致美如畫卷,萬畝魚塘也因此得名“天鵝湖”。
除了天鵝,據志愿者統計,東方白鸛、鶴類、鷗類、鷺類等也年年到訪北大港濕地。比如遺鷗,最近10年的全球估計數量為12000只左右,而2009年,他們就在濕地一次性觀測到8477只;全球的東方白鸛數量在2500到3000只之間,而北大港濕地曾聚集了800多只東方白鸛。此外,2007年4月11日,鸻鷸類最高日計數48843只;2009年3月8日,雁類最高日計數7838只。
濕地巡護:不分假日、晝夜
濕地候鳥越來越多,盜獵、捕殺鳥類等事件一度時有發生。為保護遷徙候鳥,志愿者自發組成護鳥團隊,通過在濕地巡護、觀測等方式護鳥平安。2012年,護鳥站與觀鳥瞭望塔啟動建設。此后,每到候鳥遷徙高峰期,他們都會日夜堅守在濕地。
大港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陽積文說,盜獵分子一般在蘆葦深處設攔鳥網,為打擊這種行為,濕地巡護人員全天候巡視北大港水庫的蘆葦叢和重點水域。“一旦發現鳥網,立刻清除,經過我們的努力,盜獵行為基本絕跡了。”陽積文告訴記者,護鳥工作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用他們的話說:“無論是不是候鳥遷徙季,濕地都有人巡護。”“不用誰來分工,誰有時間誰就來,不分假日,不分晝夜。”
去年,本市在北大港濕地等重要區域劃定陸生野生動物禁獵區和禁獵期,禁獵區、禁獵期內,除科學研究、疫病防控、保障航空安全等法定特殊情形外,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禁止占地及企業進入實施項目開發。
3000萬元專項資金護候鳥
對于北大港濕地這樣一處“地球之腎”、候鳥的生命驛站,相關保護工作不斷有新進展。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吳鵬對記者說:“今年,我們在濕地修建了10個人工鳥巢、3個野生動物監測塔;還在萬畝魚塘周圍安裝了降噪設備,并整修巡護道路。近期,《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也將頒布。”此外,本市還投入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濕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和救護等工程,下一步將修護濕地道路、建觀鳥屋、加裝防火設施,為巡護人員配備對講機、巡護車輛、救援船只等。
在推進濕地保護工作的過程中,吳鵬表示,濕地水資源目前只能靠天,一旦少雨,萬畝魚塘就隨時面臨干涸的威脅,人為補水很困難。“不過,本市年內有望實施南部水循環工程,這樣一來,明年會有海河水流入獨流減河,這將極大地緩解濕地補水難的情況。”吳鵬告訴記者,此外,北大港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目前在法律層面依然沒有明確規定,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完善相關制度。
走進濕地抓拍秋陽下的美
隨著南遷候鳥陸續抵達北大港濕地,又一個觀鳥季即將到來。志愿者介紹說,往年這個時候,北大港濕地都會有上萬名來自本市及周邊地區的愛鳥人士前來觀鳥、拍鳥,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其實,除了觀鳥,濕地那恍如仙境的美景也非常值得一賞。記者近日在北大港濕地采訪時看到,那飄搖的蘆葦蕩和紅紅的堿蓬草,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迷人,遠遠望去,如油畫一般。在這漸行漸深的秋日里,試想一下,漫步在濕地,走走停停,用相機抓拍秋陽下的美,好不愜意!
觀鳥指南
候鳥專家、攝影家王建民提醒打算來北大港濕地的市民,濕地是重點防火區,嚴禁攜帶煙火、禁止吸煙、嚴禁破壞環境,請隨手帶走垃圾、包裝盒等物品。
如果觀鳥,建議事先了解鳥兒的生活習性,現場與鳥兒保持安全距離,不下水、不高聲喧嘩、不投擲石塊、不追逐鳥類、不去野鳥繁殖地撿拾鳥蛋,更不要為了拍攝一張鳥兒群飛的照片,驅趕魚塘里的鳥兒,以免驚擾到它們。觀鳥時要避免穿鮮艷的服裝,最好穿灰色、綠色等接近自然環境色的衣服。
觀鳥時,望遠鏡是必備裝備,雙筒望遠鏡應8倍到10倍,物鏡口徑為40mm或50mm,不要有紅、黃鍍膜。單筒望遠鏡放大倍率在20倍到60倍之間。如果想用相機記錄精彩瞬間,最好帶一個至少200毫米的長焦鏡頭。
交通路線
從市區出發可走津港高速,下高速后,走玉梁街、學府路,然后沿津岐公路一直到千米橋,下橋見口右轉,過大港水庫、漫水橋,此時已進入北大港濕地區域。接著會看到一座紅磚小平房,那是北大港濕地護鳥站,旁邊就是候鳥聚集的萬畝魚塘。
護鳥人 背后的故事
在北大港濕地,有那么一群護鳥人,他們長年累月不求回報地守在濕地,終日與鳥為伴。他們一路走來,那充滿愛的一幕幕深深打動著每一個人,也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
王建民:為救白鸛差點兒失明
作為候鳥專家、攝影家,王建民的名字在業內無人不曉。多年來,他的業余時間全部獻給了北大港濕地和那里的鳥兒們。如今雖已過知天命之年,王建民卻依然樂此不疲地守在濕地,拍鳥、護鳥。
今年初,一名志愿者從北大港濕地的水草中抱出一只受傷的東方白鸛,正當王建民準備對它進行固定包扎時,這個小家伙突然翻了臉,將10多厘米長的鋒利鳥嘴啄向王建民的左眼。瞬間,王建民的眼鏡滑落,隨即感到一陣劇痛。但是他并沒有停止手里的活兒,強忍著疼痛,依然為東方白鸛包扎。這時,周圍有人驚叫起來:“你眼睛出血了!”在大伙兒的勸說下,王建民才把救助的事情交給其他志愿者,去醫院接受治療。“我能感覺到有血流出來,慢慢地,那只眼睛就看不見了,但是我也沒有太害怕,心想著,留一只眼睛也還可以拍鳥。”王建民對記者說。幸運的是,僅眼白受傷的王建民經過手術,慢慢恢復了健康。
王洪峰:無悔護鳥十余載
最早深入北大港濕地從事愛鳥、護鳥宣傳的王洪峰已經在這片區域忙活10多年了。濕地的每一處葦塘、每一片灘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為保護和搶救國家瀕危鳥類,他曾連續6天在濕地清鳥網,解救了成千上萬只候鳥;為觀測在濕地越冬的天鵝,他不慎掉進冰窟窿;為解救一只受傷的白鶴,他驅車千里送白鶴去沈陽濕地……一直以來,王洪峰都被大家稱為護鳥楷模。
去年冬天,有2只東方白鸛留在了北大港濕地,由于連日降雪,濕地水面全部結冰,白鸛無法覓食,王洪峰就自掏腰包買回上百斤魚來投喂。他告訴記者:“我剛把魚投放在冰面上,東方白鸛就迫不及待地奔過來,大快朵頤地吃起來,瞬間覺得自己再辛苦都值了。”這位執著、善良的護鳥人一直以實際行動保護著人類的朋友,但他覺得,力量依然微薄,他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鳥兒的關愛,加入到護鳥大軍中來。
王玉良:和“老朋友”一起過年
多年從事鳥類研究的王玉良是一位愛鳥狂人,他常年以濕地為家。即使是春節,也每天都去濕地巡護、觀鳥,一呆就是一整天。寒來暑往,對于野外惡劣的天氣,王玉良說:“在北大港濕地這么多年,極熱和極寒都已經習慣了,而且我們的心思都在觀鳥、拍鳥上,就不覺得苦了。”
今年除夕,就在家家戶戶忙著過節時,王玉良卻早早地來到北大港濕地拍鳥。他告訴記者:“去年除夕就有3只東方白鸛、37只天鵝飛來濕地,幾天后,大雁也來了,驚喜連連,所以今年春節我必須得來這兒,等著我的"老朋友",能和他們一起過年太幸福了!”春節期間,王玉良和很多志愿者每天都守在北大港濕地。王玉良說,果然不負眾望,他們等來了今年第一批從南方遷飛回來的候鳥,其中東方白鸛有10多只,天鵝400多只,豆雁、灰雁等共800多只,各種野鴨更是達2000多只。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