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于甘肅渭源,經陜西而入黃河;涇水又是渭河的支流,發源于寧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縣船張村相匯。
"涇渭分明"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即源出涇渭兩河交匯處。說的是在涇水、渭水相會合處,清濁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古人認為是涇水濁而渭水清的。這據考證,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中:"濁涇清渭何當分",大概是這則成語的雛形了。那么,現在還能不能在兩河交匯處見到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觀呢?仍然是可以的。
但是,當我們來到二河匯合的地方,看到的卻是渭水濁于涇水。
許多專家親赴實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涇清渭濁的現象。
《現代漢語詞典》因此將這一成語解釋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有人還就此撰文,認為是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涇清而渭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真的是古人錯了嗎?
實際上,從流經的地域來看,渭水自甘肅烏鼠山流經陜西入黃,流經的是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涇水全程流經的是黃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就河水含沙量而言,應該是涇水大于渭水的。
據統計,目前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納入涇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從數字上看,還是涇濁渭清,尤其在枯水季節。
但到了現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區人類活動的原因,環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也同樣為一個重要問題。由于渭河流經地區土壤所含礦物成份的原因,當渭河含泥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公斤時,水色便呈赤黃色了。
從表面上看,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觀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涇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錯了,這是后人人為對環境發生的影響,不能不引起重視。因為這一成語的緣故,每年來涇渭會合處看"涇渭分明"的人不少。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