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權威氣候變化專家警告,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世紀中國農業的最大威脅,最近的全國性干旱只是個開始。
隨著中國各行各業對水的需求不斷增加,可用于農業灌溉的用水不斷減少。“如果我們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20年之后中國將面臨5%到10%的食物短缺。對于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個結果將是很可怕的。”中國氣候變化專家林而達說。目前他是中英合作項目“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的中方帶頭人。
林而達表示,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用地的影響范圍正日益擴大。2005年農田受災面積為3882公頃,而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攀升到4899公頃。
“最近50年不遇的全國性干旱僅僅是個提醒,”林而達說,“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加重,中國的北方將面臨更加頻繁、更加惡劣的干旱。”
在二月初情況最嚴重的時候,春旱影響了被稱為“中國面包籃子”的北部冬麥主產區,至少12個省份受災,共計160萬公頃的農作物面臨枯死的危險。由于上周的降雪降雨,目前八省范圍內的受災面積已經降到49.7萬公頃。
2007年由多個中國政府部門聯合出臺的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評估報告認為,在未來幾十年內,隨著氣候變暖,中國的年平均降水量將增加7%到10%。
“但是,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會變得更干。”林而達說。
這是因為溫度升高會增加水的消耗和蒸發,植物的蒸騰也會加快。新增加的降水量不足以填補因溫度升高而造成的額外消耗。
林而達說,過去半年內降水不足只會——而且將會繼續——加重水資源缺乏對中國北方的長期困擾。在過去幾十年里,隨著集約化農業的開展、工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這個原本干燥的地區的水資源消耗也在急劇增加。
中國工程院院士、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家山侖說,華北擁有不到全國20%的儲水量,卻居住著超過全國 40%的人口,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還擁有超過全國50%的可耕地。他說,這使華北平原的水資源供給每年面臨400億噸的短缺。
根據模擬未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實驗,林而達和他的同事們估算,到2050年氣候變化將使中國的農作物歉收14%到23%。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