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5日訊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在抵御洪水、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降解污染物、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碳循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寶庫”和“儲碳庫”,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稀缺資源。2015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李修松帶來了關于加強我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修松做客《文化名人訪》 中國經濟網記者裴小閣/攝
談到提案的初衷,李修松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中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率5.58%;濕地總面積位居亞洲首位,僅次于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居世界第4位。改革開放以來,濕地保護逐步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并首次明確提出“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對濕地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近年來,國家對濕地保護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全國各地對濕地保護工作逐步重視,先后實施了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初步構建了濕地保護網絡體系,濕地保護意識顯著提高,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不斷加強。
李修松認為,我國濕地管理工作雖取得一定成效,但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目標要求仍有相當差距,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濕地保護法律體系不健全。濕地保護管理涉及多個部門,目前,國家層面和大部分省均無濕地保護專項法規,已有的相關法規部門職能交叉重疊,造成工作協調難度大,管理執法不到位。
二是濕地功能退化明顯。自然濕地面臨著開墾圍墾、泥沙淤積、水體污染和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嚴重威脅,自然河流修壩使其轉變為人工濕地,濕地人工化現象較嚴重,受威脅壓力持續增大。同時,城市化進程加速對城市周邊濕地造成破壞現象嚴重,導致諸如濕地消失、濕地破碎化、濕地駁岸固化、水系紊亂、景觀改變、生物入侵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濕地整體功能發揮。
三是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矛盾突出。濕地周邊人口密度大、開發利用強度高,工農業生產、交通建設、電力設施、圍墾、生態旅游等,導致濕地環境破碎,對水禽棲息、遷徙和魚類洄游構成威脅;過度放牧、過度養殖等,造成濕地生產力的嚴重下降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四是濕地保護與修復投入缺口很大。濕地作為多功能的生態系統,濕地修復是系統工程,需投入大量資金。目前的中央投入與實際需求相比,差額很大,地方配套資金又難以完全落實,直接影響保護工程實施效果。同時,由于缺乏資金支持,濕地保護基礎工作進展不快,家底不清現象依然存在,濕地修復技術尚不成熟,濕地資源監測網絡體系尚未健全等。
三、關于加強我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建議
保護好濕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李修松建議國家層面把濕地保護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全面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濕地巨大的生態功能、強大的生產功能、特殊的碳匯功能、豐富的文化功能。
一是加快濕地保護立法步伐。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盡快將濕地保護立法列入國家立法計劃,盡早出臺《濕地保護條例》,待條件成熟時升格為《濕地保護法》;同時,推動全國各地健全濕地保護法規,嚴格依法保護管理濕地資源。
二是研究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近年來,國家實行了搶救性保護濕地的政策,初步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小區并存,其他保護形式互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目前,納入我國濕地保護體系的濕地保護面積有2324.32萬公頃,濕地保護率43.51%。隨著搶救性保護濕地政策的實施,濕地區域內及其周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濕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護工作難度。因此,鑒于濕地具有多種服務功能和提供公共產品的特性,建議國家研究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通過公共財政投入,對濕地規劃范圍內因保護濕地而受到直接經濟損失的相關利益方給予適當補償。
三是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按照保護優先的原則,對濕地資源實行普遍保護,堅決制止隨意侵占破壞濕地的行為,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體系,既要加強對現有濕地的保護,又要積極開展濕地恢復,不斷擴大濕地保護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建議國家在現行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資標準,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濕地恢復和富營養化治理,減緩濕地退化,加快恢復濕地功能。
四是進一步提升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加強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機構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管理機構,落實人員編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部門間濕地保護管理合作機制和社會參與保護機制,加強部門協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探索共管共建模式,正確處理好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關系,協調處理好濕地保護與社區居民之間的關系,構建濕地公園社區共管共建共享機制。強化濕地科學研究,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建立可持續利用示范基地,不斷提高濕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科技含量,為濕地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五是在保護好濕地的基礎上予以合理利用。一是保護好現有濕地,在恢復其環境,修復其水體、生態及生物鏈的基礎上予以合理利用。二是利用不能影響濕地的環境風貌,不能污染其水體及其生物鏈。三是可以靈活利用各處濕地特色,優化其環境風貌,多方式多形態予以利用;四是可根據當地濕地實際,結合相關的文化資源,運用文化創意和相應的科技手段,創新資源利用方式,發展相關的水文化創意旅游,提升其吸引力和利用效益。
六是進一步加大對安徽省濕地保護的支持。安徽地跨南北、承東啟西、沿江通海,濕地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全國七大水系中的長江、淮河橫貫全境,新安江發源于皖南,巢湖為全國第五大淡水湖之一,分布于淮北、淮南、亳州等地的煤礦塌陷濕地在全國極為典型獨特,安慶沿江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構筑了長江中下游區域享有盛名的華陽河湖群,為全國濕地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全省各級林業部門積極作為,相關部門大力支持,緊緊圍繞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濕地生態功能這一目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得到了明顯加強。2014年,新建安慶市宜秀區菜子湖等15處省級濕地公園試點單位,增加濕地保護面積3萬公頃;以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啟動實施了GEF項目(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批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資金3000萬元,界首市獲批濕地保護獎勵資金500萬元,全省濕地保護總投入達到5740萬元,其中中央投入5530萬元、省財政投入210萬元。目前,安徽省現有濕地總面積約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全省已確認國家重要濕地5處,已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3處、濕地公園試點單位30處,已初步建立了以國家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小區和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濕地保護總面積達46.63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35%,使全省約65%的自然濕地和70%–80%的濕地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了初步保護。但同時也面臨著濕地保護投入不足、濕地保護管理能力不強、濕地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建議國家從項目資金、科學研究、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安徽省濕地保護的支持力度。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