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及棲息地保護對策
媒體:陜西太白山自然保護區 作者: 魏寶艷
專業號:陜西濕地
2009/9/14 9:58:50
1.背景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大熊貓所面臨的威脅代表了野生動物保護的主要問題:棲息地喪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獵、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和保護需求的沖突等。陜西秦嶺是大熊貓分布最北的山系。太白山自然保護區是秦嶺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秦嶺的大熊貓作為一個獨立的種群,本身數量較少,由于區內活動范圍的擴大和道路建設,又被分隔成幾個小種群。雖然這里被譽為大熊貓的天然庇護所,但是如果棲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繼續加深,使此處大熊貓的命運將岌岌可危。
由于認識到了太白山保護區在大熊貓和生物多樣性上的重要地位的緊迫性,能夠結合國家政策,強化有效的傳統保護方式的同時,嘗試促進大熊貓分布區內發展的生態化,使分布最北的大熊貓生活的更好和更長久,使自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思路和方法在政策、決策、管理、投資和消費各個過程中得以應用,使這里成為大熊貓完整的家園,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
2.分布
2.1太白山保護區為我國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界,也是我國大熊貓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分布的唯一棲息地。主要分布在太白山南坡(秦嶺主脊以南)的太白河、海塘河、紅水河、龍洞溝及北坡的黑河上游,萬泉溝、后溝和大蟒河一帶。
太白山保護區是秦嶺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2001年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時對該區域進行了系統調查,結果表明,太白山保護區的大熊貓數量約在15只左右,棲息地面積約17000公頃,并在太白山東北坡的陽臺、大蟒河一帶發現了大熊貓活動痕跡。這一結果,將大熊貓現今分布的北界從胥水河南岸推移到了黃河流域的秦嶺北坡,即由原北緯33o50′48″北移到35o55′48″,使這里成為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界,這一結果,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極大關注。
我省秦嶺地區是國寶大熊貓的重點分布之一,保護大熊貓棲息地是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
2.2太白山保護區大熊貓棲息地概況
太白山大熊貓棲息地位于秦嶺太白山南坡,是我國長江流域重要分支漢江的源頭,水河橫貫全區,水源充沛。氣候具有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的性質,溫暖濕潤。區域海拔1200-3767米,海拔2400米以上為原始生境,1500-2400米為采伐恢復生境,1200-1500米的河谷為農林混作生境。此棲息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植物代表種有太白楊、銳齒櫟、遼東櫟、紅樺、牛皮樺、巴山冷杉、太白落葉松、杜鵑等。竹林茂密,主要竹類有巴山木竹、秦嶺箭竹等。產業為農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黃豆等為主。
3.大熊貓生存的威脅
3.1采伐帶來的不利影響
據調查,陜西省太白林業局的采伐已由桃川、終南等地轉移到蘇家溝、黃柏塬地區,其中欠開營河的采伐活動已達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南界,海塘河的林區道路距太白山自然保護區邊界只有1公里左右。他們這些大面積采伐森林和竹林的行為,已迫使這里的大熊貓進入中山區和亞高山區棲息活動。如果繼續采伐,將對大熊貓冬棲地構成嚴重威脅。
3.2偷獵
由于傳統的利用方式,社區村民有狩獵習慣。據調查營頭鄉大灣村1/3的農戶有獵槍。1991-1995年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發生野生動物案件12起,多發在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低山區至中山區,以冬季為主,主要獵殺野豬、鬣羚青羊、紅腹錦雞等。工作人員還在山岔峽、白云峽、龍洞溝和欠開營地區發現有下套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尤其是龍洞溝、老廟子到將軍石一帶的太白紅杉林內,下套捕殺林麝現象較為嚴重。偷獵活動嚴重地破壞了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動物資源及其大熊貓棲息環境。如果這種現象繼續發生,一些珍稀動物如大熊貓等可能在太白山自然保護區面臨更大威脅。
3.3割竹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割竹活動主要發生在營頭、湯峪及黃柏塬地區。每年晚秋及春末夏初,進入區內進行割竹活動。陜西省太白林業局在黃柏塬海塘河和欠開營地區割竹已進入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內,對保護區南坡大熊貓等活動的正常棲息構成威脅。
3.4修路
國營林業局、場修建林區道路使用炸藥,干擾了野生動物的正常棲息。陜西省太白林業局在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南面和老縣城自然保護區西面修建道路。如果沿胥水河修通都督門至黃柏塬之間的道路,將增加采伐強度,加速森林的減少,徹底切斷太白山與秦嶺保護區群其它保護區之間的聯系。
3.5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現有的面積不能滿足區內大熊貓生存的需要
由于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周邊的采伐,區內的大熊貓將被隔離,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生物不能從吡鄰地區得到補充,大熊貓遷移可能停止。
4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對策
4.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大熊貓保護是一項社會性、群眾性和公益性很強的工作,只有引起社會各界和公眾的重視和廣泛參與才能搞好。對社區群眾進行宣傳教育,提高他們對大熊貓的保護意識,讓他們把保護國寶大熊貓及棲息地變為自覺行為。
4.2加強保護措施,維護大熊貓生境
大熊貓棲息地內布設監測樣線,對大熊貓棲息地進行定期監測,掌握區內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變化情況。特別是要監測竹子開花結果及大熊貓在竹子更新過程中的遷徙規律和生活習性。
4.3禁止在大熊貓棲息地割竹、偷獵等破壞活動
減少人為對大熊貓的驅趕和驚嚇及對大熊貓棲息地破壞的壓力,就要為他們尋找新的經濟出路。應考慮:(1)搬遷社區群眾離開核心區邊緣;(2)幫助社區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或勞務輸出等,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4.4合理區劃科學管理,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相協調
開展生物資源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區劃,合理劃分出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的核心區和經營利用區,對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對核心區采取科研、林木撫育和經營利用并舉的方式,即保護了生物資源,又增加了區內群眾的經濟收入;自然景觀獨特,還可以開展生態旅游,以增加收入。
4.5依靠科學技術,發展大熊貓分布區經濟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需要,大熊貓分布的群眾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來,依靠科學技術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改變山區群眾靠山吃山的習慣,減輕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是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的有效途徑之一。
4.6加強旅游設施建設,開展生態旅游
太白山大熊貓分布區,山勢巍峨,地形復雜,怪石嶙峋,自然景觀獨特,還有第四紀冰川遺跡,特別是區內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動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開展生態旅游的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