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是陸地與水域之間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綜合體。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洪澇災害、凈化美化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鳥類天堂”。
通遼市濕地現狀和濕地資源保護情況
通遼市是內蒙古自治區濕地資源最多的盟市之一。目前,通遼市有濕地自然保護區16個,其中自治區級2個,市級2個,縣級12個,分布于通遼市7個旗縣區。濕地保護區總面積179716公頃,其中濕地面積近110000公頃,占濕地保護區總面積的61%。保護對象分別為水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濕地水域生態系統、濕地水生動植物及生態系統。濕地保護區內草原、湖泊、水庫、沼澤、沙地、葦塘相間分布,地貌類型多樣,植被群落復雜,具有獨特的濕地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科爾沁沙地平原上最具有生物多樣性和代表性的地域之一。濕地保護區滯留大量河水和雨水,對保障周邊地區的生態安全、補充地下水資源、維護生態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濕地保護區內主要動物有80余種,主要植物120余種。濕地多樣復雜的環境類型,為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的棲息繁殖提供了理想場所,現已發現的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有40余種,其中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的有近10種之多,以鶴類為例子,全世界鶴類種類共15種,在我國記載有9種,東北地區僅有6種,而在通遼市濕地保護區發現的就達4種,分別為丹頂鶴、白鶴、灰鶴和蓑羽鶴。此外大天鵝、白鸛、大鴇、金雕和大雁等在濕地保護區有較大的種群分布。
“十一五”期間,通遼市新建旗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3處,新建保護面積57萬畝;擴建市縣兩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處,擴建總面積33萬畝;荷葉花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列入國家濕地保護工程項目,工程總投資1900萬元,現正在建設中。重點工程的實施,使部分重點保護區的濕地得到保護與恢復,基礎設施建設、科研監測水平、宣教能力有了顯著提高。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正式頒布。《條例》的實施作為法律依據,對通遼市濕地保護工作有了進一步的促進。
濕地保護與建設存在的問題
濕地面積不斷萎縮,資源總量銳減。近年來,由于連年降水量減少,工農業用水量加大,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境內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老哈河等主要外來河流常年斷流,濕地外來水資源銳減,導致境內5座大型水庫的4座已完全干枯,13座中型水庫僅有6座有水,5個濕地保護區水面完全消失,濕地數量和水資源總量急劇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而且,由于一些水庫和排水干渠等水利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造成管理缺失,全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河水和自然降雨等水資源流向外省,對于水資源相對匱乏的通遼市來說是非常大的浪費。
蠶食濕地,濫捕、濫獵、濫墾、濫牧現象嚴重。借濕地水面萎縮后在周邊濫墾濫牧、開礦開發現象比較普遍,嚴重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由于習慣使然,濕地周邊村屯群眾甚至國家公職人員濫捕濫獵候鳥現象依然嚴重,多數國家一、二級保護候鳥因此而遷往別處棲息繁殖,嚴重影響了通遼市濕地資源的多樣性保護,也使通遼市作為候鳥重要棲息地的現狀受到嚴峻挑戰。
監測體系不完善,濕地保護資金缺乏,管理經費不足。由于濕地保護和管理資金沒有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資金渠道無著落,各地濕地保護日常管理工作開展、隊伍建設、濕地調查監測、科研、濕地保護宣教、執法、設施建設等方面因缺乏資金支持難以正常開展。滯留在保護區內的農戶和牧戶,沒有資金將其遷出保護區,不利于濕地保護和管理。濕地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不完善,缺乏綜合協調機制。
濕地保護建設對策與措施
切實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一是市、旗縣市政府應該將濕地保護和建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在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專門的濕地保護計劃。二是要成立領導小組,完善協調管理機制。由市政府牽頭,成立由林業、農業、水利、環保和國土資源等職能部門領導參加的跨部門濕地保護與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一協調領導各部門積極配合濕地保護工作。三是建立項目監督機構。由地方政府財政、審計等職能部門及人大、政協聯合建立項目監督機構,對項目資金使用、建設進度、措施落實、項目實施效果等進行監督。四是做好現有重要濕地晉級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晉級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充實專業管理人員。應該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和管理機構。市里可以考慮建立隸屬于林業局的專業性強、職能全面的保護管理機構,專門司職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工作,強化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設,明確責任主體,著重加強制度執行和責任落實力度,兼顧濕地保護與利用。
探索科學合理的濕地保護模式。靈活運用退耕還林還草、土地置換等政策措施,大力發展水草產業,在保護濕地的前提下帶動農牧民增收,形成濕地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保護的良性循環模式。針對通遼市濕地現狀,對于水域面積較小或沒有水域的濕地,應盡量減少農牧業生產活動,加大現代畜牧業發展比例,實行舍飼禁牧制度,減少耕地面積,確保濕地環境能夠休養生息,逐步恢復原生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對于水域面積較大的濕地,建議推廣漁業養殖和水稻種植,積極探索“公司 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生產,以確保濕地生態環境安全為原則,實現濕地保護與利用的雙贏。
搞好退化和消失濕地的恢復與重建。通遼市濕地恢復與重建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濕地補水問題,對重要的濕地,通過建立水利工程實施人工補水擴大濕地水域面積,為此要重點做好引綽(綽爾河)濟通工作,補充通遼市重要濕地如莫力廟水庫、吐爾吉山水庫等重要濕地水源,促進濕地恢復;其次是加大小流域治理和蓄水工程建設力度,防止水資源外流,重點研究如何“留水”的具體措施,切實解決水資源向外省流失的問題,留住水資源;第三是積極做好退耕還濕和退牧還濕工作,還原并重建昔日庫塘濕地景觀,逐步恢復和發揮濕地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恢復與重建科爾沁草原“鳥兒天堂”。
加強科學研究和監測。應該聯合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單位,構筑科技支撐體系,開展相關課題研究;要盡快建立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重點及典型濕地生態系統所在區域建立生態監控區,加強調查與監測。按照濕地功能區的劃分,對濕地水質變化、地下水位動態、動植物群落、土壤養分的變化及土壤退化、有害生物危害情況等進行監測,及時評價濕地生態變化狀況,通過監測網絡的運行,掌握各類濕地變化動態、發展趨勢,定期提供監測數據與監測報告,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同時,要嚴格濕地附近和周邊開發項目的環境評估審查,堅決杜絕和制止影響濕地資源的開發項目實施,對污水處理要堅持達標排放。
加大濕地保護資金投入。一是應發揮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市、旗縣級政府應將濕地保護資金列入兩級財政預算,確保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實施。二是積極爭取國家濕地項目資金支持。三是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使濕地保護管理措施落到實處。盡快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并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到濕地保護過程中來,積極捐贈資金。通過地方政府主導、爭取國家投資、捐贈、基金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濕地保護資金投入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監測、救護、巡護、執法、防火等設備,使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加強濕地保護執法力度。林業公安、林政管理和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要統籌安排,統一步調,協調一致,強化對濫墾濫牧、濫捕濫獵和破壞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行為的執法和打擊力度。堅決遏制濫捕濫獵候鳥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保護候鳥和濕地資源。
加大濕地保護宣傳力度。利用電視臺、廣播、報紙等宣傳媒體,以及制作宣傳碑牌、宣傳單、畫報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一方面讓各級領導干部充分認識保護濕地的重要性,把濕地保護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另一方面提高全社會廣大公眾濕地保護意識,讓人們認識到濕地與人類生活休戚相關,使全體公眾自覺參與到濕地保護事業中來。(內蒙古通遼市委宣傳部)
我也說兩句 |
![]() 這是什么情況,我來圍觀了呵呵 ![]() 哦,這樣子啊,我們都很淡定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