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涇一渭,孰清孰濁,古今難辨。但有與涇渭廝守之君為之考———
文/趙樹起
人們常用“涇渭分明”比喻界線清楚,是非分明。此成語即指涇河與渭河相匯處(西安市北草灘西延公路橋至臨潼河段)的一種自然景觀。它自古有之,非人工所致。
渭河發源于甘肅省的鳥鼠山,海拔3495 米,流經隴東黃土高原,穿過天水盆地,進入關中平原,在西安市北草灘附近,納匯了涇河,涇渭匯合后,流到潼關縣老城北門外,注入黃河。渭河全長818 公里。
渭河流域,關中平原,土質肥沃,物產豐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周秦漢唐等十多個王朝均在此域發跡或定都。先民們開創了華夏文明古國,還以河水的清濁景象孕育出水文化經典詞“涇渭分明”。
涇渭二水,在匯流區域三、四公里內清濁不混,故世人以此比喻:兩件事物,界線清楚,是非分明,人品高下等。最早使用此詞者,始自唐代詩圣杜甫。他在《秋雨嘆》中寫道:“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但現在一些詞典中多解釋為“涇水清,渭水濁了。”此解釋顯然是片面的。
實際是:汛期,涇水濁,渭水清;非汛期,涇水清,渭水濁。
言涇水濁者,古有典籍記載:
1、“涇水一斛,其泥數斗,且糞且溉,長我禾黍??”(《漢書》卷)
2、涇,濁水也;渭,清水也。(《釋文》)
3、涇,濁水在陜西。(《五方元音》清康熙庚寅年編)
4、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年印)
5、濁涇清渭,如“謂清濁不分者曰:不分涇渭”。(《辭源》882 頁,商務印書館民國廿八年五月印)
6、渭清涇濁,即世所謂涇渭分明者也。(《辭海》中華書局重印本1980年)
7、濁涇清渭河當分。(唐,杜甫詩《秋雨嘆》)
8、《唐宋傳奇》中的《柳毅傳》亦可為佐證。傳載:洞庭龍君問:“所殺幾何。”曰:“六十萬”。“傷稼乎.”曰:“八百里”。“無情郎安在.”曰:“食之矣”。
言涇水清者,也有許多文字記載:
1、“涇以渭濁, 其讓”。(《詩經》兩水交匯處涇因渭入而濁。《辭源》商務印書館1981 年12月修訂本)
2、 涇渭分明:涇水清,渭水濁,兩水合流處,清濁不混。比喻兩件事顯然不同。(《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1979 年重排本)
3、涇河水清,渭河水濁。(《四角號碼新詞典》北京第九次重排本1983年)
4、 涇清渭濁,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濁。比喻人品清高和污濁。(《新編成語多用詞典》金質出版社1990年)
5、 涇水清,渭水濁。(《古今漢語成語詞典》1985 年12月第一次印)
6、 涇河水清,渭河水濁。(《漢語成語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 年成都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