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是對抗荒漠化、沙漠化的堡壘
濕地支撐著綠洲生態系統,對抗著周邊的滾滾黃沙,捍衛著綠洲里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一旦濕地干涸消失,綠洲整個生態系統也隨之崩潰,不復存在,如羅布泊濕地。在干旱的西北、華北,濕地抵抗著沙漠、荒漠的侵襲,保護著它們周邊的生態。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壞、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 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區連年嚴重干旱,造成空前災難,"荒漠化"名詞于是開始流傳開來。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①(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內陸,距海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四周高山環繞,有青藏高原阻擋。
②多大風
③接近冬季風源地(西伯利亞),地形起伏小,無高山阻擋,使大風長驅直入。
④植被稀少,植被覆蓋率低
⑤土質疏松,多沙漠(此為荒漠化的基礎)
⑥寒流流經減溫減濕
人為因素
①過度開墾-------調節土地利用結構,退耕還林還草
②過度放牧-------牲畜數量與草場承載力相適應(如推廣輪牧)
③過度樵采-------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如太陽能等)
④水資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資源(注1)
⑤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加強管理與保護
人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長快,人地矛盾突出。
解決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行生態移民政策
(注1)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水井數量,改善灌溉技術(滴灌等),推廣節水技術,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
解決措施
①保護現有植被,加強林草建設。在強化治理的同時,切實解決好人口、牲口、灶口問題,嚴格保護沙區林草植被。通過植樹造林、喬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設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立體防護體系,擴大林草比重。在搞好人工治理的同時,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加大封禁保護力度,促進生態自然修復。由于飛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因而對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偏遠荒沙、荒山地區恢復植被意義更大。
②在荒漠化地區開展持久的生態革命,以加速荒漠化過程逆轉。關鍵是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如不合理的水資源調配制度,是造成我國西北河流縮短、湖泊萎縮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③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過速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通過開展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認識水平。關心、愛護環境,自覺地參與改造和建設環境,形成全社會的風尚。同時,國家要有計劃地對局部荒漠化非常嚴重,草地和耕地幾乎完全廢棄,惡劣的自然環境已經不適于人類生存的地區,實行生態移民。
④扭轉靠天養畜的落后局面,減輕對草場的破壞。要落實草原承包責任制,規定合理的載畜量,大力推行圍欄封育、輪封輪牧,大力發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發舍飼養畜。加快優良畜種培育,優化畜種結構。
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要求合理配置農、林、牧、副各業比例,積極發展養殖業、加工業,分流農村剩余勞動力,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還可利用荒漠化地區蘊藏著多種獨特的資源,如光熱、自然景觀、文化民俗、富余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開發旅游、探險、科考產業等。
⑥優化農牧區能源結構,大力倡導和鼓勵人民群眾利用非常規能源,如風能、光能、沼氣等能源,以減輕對林、草地等資源的破壞。
⑦做好國際履約工作的同時,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防沙治沙,事關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事關全球生態安全,當前,要落實上述目標,既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更需要從制度、政策、機制、法律、科技、監督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處理好資源、人口、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有序發展。
東東和洣洣提問?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哪此?
我也說兩句 |
![]() 扶余濕地前來問好!www.fydjbsd.cn 請多多關注扶余濕地www.fydjbsd.cn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