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富饒的三江平原,有一塊神奇的蘆葦之鄉——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每年三月下旬,當空氣中開始稍有一絲暖意的時候,在江南越冬的候鳥就會成群結隊地飛回到這里。此時濕地的草叢中、樹梢上,抑或是稍有些融化的冰面上,便有許多鳥兒飛來飛去,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白鷺了。
安邦河濕地自古以來風輕云淡、水草茫茫。三江平原賦予了它身軀,安邦河則給了它靈氣,濕地——作為地球的腎,在安邦河這塊土地上呈現出如詩如畫的美景。而在如畫的風景中,白鷺無疑是最點睛的一筆。
當地人稱白鷺為“長脖老等”。乍聽起來,這個綽號似乎不那么雅致和華麗。白鷺捕魚時,會長時間一動不動地站在水面上,直視水里等待小魚游過,頗有點守株待兔的味道。這或許就是當地百姓稱它為“長脖老等”的緣由,形象、俏皮而又那么的接地氣。
也許是安邦人淳樸、善良的民風從不驚擾白鷺,白鷺跟當地人顯得格外地親近。在濕地邊的一些房舍周圍,每年夏秋時節,當你剛剛晨起或傍晚要就餐時,便會有一些白鷺在相距不遠處悠閑地現身。它們或翩翩起舞,或引頸高歌,或追逐嬉戲,很有一些田園詩畫的古風,讓人恍惚間進入到了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
更有意趣的是,在濕地周邊的耕地上,你也會經常看到,農人在耕地播種,孩子在地頭玩耍,而不遠處常有一群多只或幾十只白鷺在一旁休憩、覓食,帶領幼崽蹣跚學步,間或孩子還會追逐白鷺,這種人耕鳥食的畫面常常給人以暖暖的溫馨和溫情,此時白鷺仿佛就成了這里的主人。當地人從來就善待白鷺,把它當神鳥一樣對待,而白鷺也把這里的居民當成它們的家庭成員,它們互相愛護,互相倚重,共同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古人對白鷺的贊美早已有之。在清人朱畹的詩中,“細雨來時鷺正飛”、“漠漠水田白鷺飛”等詩中,寫的都是廣袤濕地上的白鷺。而在郭沫若筆下的《白鷺》中,“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
白鷺,不但讓安邦河濕地具有了詩情和畫意,更渾然天成地融為濕地文化的一部分。有了白鷺,略顯寥寂的濕地便有了靈氣和靈性;有了白鷺,濕地給人的印記就不單單是水草豐美,而是人禽合一的和諧統一。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