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壁畫人物優美協調,比例準確,反映出西
藏藝術人體比例和人體審美特點。除為數不多的
脅侍菩薩仍保留著早期造像量度經典指導下纖細
苗條的身軀外,大多數人物造型尤其是高僧、羅
漢和明王、護法神身軀明顯藏化:粗壯、結實,
富有力量和張力。人物造型神兼備,注重于諸佛、
菩薩、明王、力士內在氣韻的揭示,佛陀強調空
靈和靜穆,菩薩強調慈悅和親切,明王強調粗獷
和沉毅,將藏傳佛教寓意諸佛的五蘊皆空,菩薩
用智慧上求菩提、用悲憫下救眾生和明王、力士
以勇猛、威武、怖畏所化示的沉毅、慈悲展現無
余,體現出一種蓬勃內在的生機。線條和色彩的
運用及其相互間有機會的組合是白居寺壁畫造型
的主要語言。外形輪廓通常用鐵線描勾勒,準確
簡潔,富有力感;背光、衣紋通常運用游絲線描
勾勒,精致柔美。同時運用色彩暈染來體現明暗
向背和遠近高下及人物骨骼的轉折、肌肉的張弛,
增強造型的體積感和畫面的空間感,色彩明快熾
烈,強調冷暖色調之間的和諧和對比,暈染層次
豐富細膩,具有濃烈的裝飾風格。據白居寺壁畫
題記,寺塔壁畫主要系后藏拉孜縣、康馬縣、拉
薩尼木縣藝術家創作而成。以拉孜畫家為首的拉
堆畫風稚拙簡樸、自由夸張,以康馬縣乃寧畫家
為首的乃寧畫風和拉薩尼木畫風有機地融為一體,
逐漸形成了一種充滿生機、自成一體的繪畫風格
,成為14至15世紀藏傳佛教藝術日趨成熟的代表
作,標專著藏傳佛教藝術在15世紀逐漸走向鼎盛。
在白居寺我呆了一整天,盡自己最大努力,全方位為您展示白居寺的景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