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小雨中的湖北大九湖濕地,就像一幅細雨綿綿的水墨畫。遠處的青山與湖中的倒影交相輝映,微潤的空氣沁人心脾。
這一天,記者隨中國氣象報社“綠鏡頭 發現中國”系列活動走進大九湖,才知道它的美,充滿了厚重。
半個世紀的磨難
神農架大九湖濕地公園位于渝、鄂交界處,海拔1700米,面積36平方公里,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濕地公園。
這塊美麗的土地,其實背后有著太多的傷痕。
20世紀60年代,為了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神農架作為華中地區重要的林木采伐區,其豐富的林木資源被分屬周邊三個地區的生產隊聯合采伐。
那段時間,轟鳴的伐木聲給大九湖這片沉寂許久的土地帶來了短暫的喧鬧和繁華,眾多枝葉豐茂的參天大樹轟然倒下,在原始林木被開發殆盡之后,這片土地又逐漸被人們淡忘。
大九湖濕地國家公園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譚開甲告訴記者,從1986年起,當地政府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將這里作為高山牧場大力發展。不過,由于大九湖冬季寒冷,越冬牧草儲備不足,交通不便又造成運輸補給困難,畜牧業并未發展起來。
大九湖的磨難并未就此結束。
2001年,當地政府聘請農業專家現場考察充分論證后,認為大九湖濕地自然氣候適合推廣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并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萬畝高山蔬菜基地。聲勢浩大的圍湖造田由此開始,粗放式的農業生產使得這片土地越發貧瘠。
合理開發和利用
近半個世紀的歲月流轉中,靠山吃山、靠湖吃湖讓當地人們吃到了甜頭。然而,無序的掠取總有終結的一天。人們開始意識到:要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好大九湖濕地。
從2006年開始,湖北省政府和神農架林區開始對這里的生態進行恢復。建設生態暗壩和人工湖,恢復湖泊,退耕還林,在已形成的濕地湖泊內培育了適宜的野生動植物,投放用于觀賞、科研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的魚苗,移栽水生植物……
“現在這里共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濕地3萬余畝。”譚開甲說,大九湖的生態基本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
如何讓這一片美景為世人所共賞呢?
當地政府承擔了規劃之外的外部交通環境改善建設工程,全線啟動了大界嶺至大九湖24000米及大九湖至竹山4000米的公路改擴建工程,極大改善和解決了制約大九湖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
工程進展并非一帆風順。大九湖濕地管理局局長王文華說,大九湖濕地基本上是三天一場小雨,五天一場大雨,下雨等天晴,天晴等水消,水消等路干,施工困難的程度可想而知,建設工地上工程機械和運輸車輛陷入泥潭中更是家常便飯。
神農架的守護者
在風光秀美的大九湖濕地內,多要素自動監測氣象站也成為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2009年,為科學收集湖北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氣象數據資料,進一步了解當地的氣候特點、保護和利用這片濕地,大九湖濕地開始建設多要素氣象站。
神農架林區氣象局局長張書強說,該氣象站可以提供降雨量、氣溫、氣壓、風向、風速和濕度等要素。
而除此之外,神農架林區還有38個區域自動監測氣象站,它們一起組成了立體氣象監測網,共同服務于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神農架的守護者。有的氣象站甚至建在了海拔將近3000米的地方,氣候環境非常惡劣,但是神農架林區氣象局的工作人員每個月都要爬上爬下,進行設備故障排查。
張書強說,下一步,氣象部門將提高監測與服務的精細化,擴充更多的監測項目。同時,將這些監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更加深入了解神農架林區的氣候變化特征,為當地生態保護與科學研究提供更多科學、基礎、翔實的數據支撐。
上世紀80年代,《美國之音》曾預言,幾年內,神農架將從地球上消失。而近30年時間過去了,神農架不但沒有被人類毀滅,而且在生態保護之路上穩健地前行著。
我也說兩句 |
![]() 留點痕跡下。然后繼續潛水去~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