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的故鄉 |
麋鹿因其“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而被俗稱為“四不像”。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
在大型動物當中,麋鹿是唯一一個找不到野生祖先的物種,它被學術界發現的時候,只有200 ~ 300 只飼養在清朝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里,而關于這個群體的來歷,至今尚未搞清。麋鹿起源于距今200 多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而以距今10 000 年的全新世石器時代到距今3000 年的商周時期的一段時間最為昌盛發達。迄今為止,北起遼寧,南到廣東,西從湖南張家界,東到上海崇明以及臺灣共17 個地區境內的140 余處都發掘出了麋鹿的化石,共有4 種,分別是更新世地層中的藍田、晉南、雙叉和第四紀地層中的達氏種。
麋鹿不僅體形獨特,而且身世也極其富有傳奇色彩——戲劇性的發現、悲劇性的盜運、亂世中的流離、幸運的回歸等等,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的稀有動物之一,在世界動物學史上占有極特殊的一頁。麋鹿在我國曾經廣泛分布,特別是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帶,同時也大量飼養在歷代的皇家狩獵場內,野生種群絕滅的時間大約在明朝至清朝時期。但也有人提出野生的麋鹿早在1500 多年以前的秦漢時期就已經在野外絕跡。麋鹿種群野外絕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其種群災難性的減少,更因為近代南北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洼荒地均被墾辟殆盡,成為今日的農田,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只適于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犧牲者。
1865 年秋天,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經過南苑皇家獵苑,從苑外土崗上向內窺視,見到了一群神奇的、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設法買通了守苑的軍士,以20 兩白銀為代價換得兩張皮和一個頭骨,運回巴黎。經過動物學家鑒定,大衛發現的為一新物種。按照動物學界的慣例,應以“發現者”的名命名,從此麋鹿這種中國自古就聲名卓著的動物便被稱為了“大衛鹿”,至今其英文名還是Pere David's Deer。
由于戰亂和自然災害,在1900 年初,生活在我國的麋鹿已經全部消失。世界上僅有1865 ~ 1894 年間被陸續盜運到歐洲各地的一些麋鹿飼養在動物園中,而現在世界上的麋鹿全部都是這些種群的后裔。1956 年4 月,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為了實現麋鹿重返故鄉的愿望,贈送兩對幼仔給中國動物學會,在離別故土半個多世紀后,北京動物園中又重新出現了珍獸麋鹿,這些麋鹿及其3 只后代于20 世紀60 ~ 70 年代相繼去世。1973 年12 月,英國惠普斯奈動物園又贈送給我國2 對幼仔,這2 對麋鹿和它們的后代在我國各地的動物園中得以生存和繁衍,并為麋鹿的再引入工作積累了經驗。1985 年,為了讓麋鹿回歸自然,中外科學家順我國東部沿海對北至遼河、南達北海的麋鹿分布故地進行了艱苦的調查。1986 年,在江蘇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麋鹿保護區,39 只麋鹿返回故鄉。經歷了長達百年風雨飄搖的流浪生涯,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魚得水,如鳥歸林,與獐同戲,與鶴共舞,種群迅速恢復,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
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融入中國文化。從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蘇軾等文學大師,至沈括、李時珍等科學名人,加上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國文化史,留下無數對麋鹿的記述和贊美的篇章。《孟子》中有這樣的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段文字不僅說明了至少在周朝時的皇家花園中就已經有了人工馴養的麋鹿,而且還指出了麋鹿的生境與沼澤水域有關。此外,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麋,鹿屬,從鹿,米聲”的注解。晉朝張華所著的《博物志》中有:“海陵縣扶江接海,多麋鹿,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民人隨此種稻,不耕而獲,其收百倍”的記載。在民間,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僅是先民狩獵的對象,是崇拜的圖騰和儀式中的重要祭品,還成為生命力旺盛 ( 鹿角年年落而復生) 的標志和升官發財的象征。